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加入會員,即可領取$100元購物金。
買屋時常常會聽到代銷或仲介說:「這間房子是SRC結構,耐震度比較好」,這是真的嗎?RC、SRC、SC又是甚麼呢?制震宅每坪貴那麼多真的有效嗎?免震跟制震又差在哪裡?就讓本篇文章帶你一起快速了解其中差異!
➊ RC結構(鋼筋混凝土)
RC全名為Reinforced Concrete,主要建材為鋼筋以及混凝土,這類建築物使用鋼筋作為骨架,並以混凝土包覆。RC結構是台灣最為普及的建築工法,特別適合10~15層樓的中低層建築,目前台灣大約有九成的住宅都是RC構造建築。鋼筋增加韌性,而混凝土增加建築的剛性,RC構造中混凝土的佔比較大,地震來襲時搖晃量會比較小,相對的也因為延展性不足,較無法適用太高的樓層。
➋ SC結構(鋼骨混凝土)
SC全名為Steel Construction(或 Steel Structure),主要材料為鋼骨及混凝土。鋼材本身具有較高韌性和耐震能力(耐強風、地震),常用於30層以上的超高層建築,在台灣常見的玻璃帷幕辦公大樓多是用這種構造。然而,因為鋼骨的輕盈性,這類建築物在高樓層時的搖晃感會比RC和SRC結構更加明顯。
➌ SRC結構(鋼骨鋼筋混凝土)
SRC全名為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,為鋼骨樑柱外圍包覆鋼筋與混凝土,這種結構結合了RC及SC的優勢,適用於15~25層的中高層建築。相較於RC, SRC多了內部鋼骨來增加結構的韌性,柱子可以做的比較細,增加室內空間面積,因此適合商業和住宅兩用的大樓。由於SRC施工程序複雜且難度最高,建造花費時間會是最久的。
材料結構剛性:RC > SRC > SC
地震搖晃程度:SC > SRC > RC
柱子斷面尺寸:RC > SRC > SC
施工時間:SRC > RC > SC
建築成本:SC > SRC >RC
制震宅簡單來說就是在房子結構裡加入制震器,讓結構因為地震的能量晃動時,透過制震器減弱建物整體搖動,同時降低建築物的變形,減少倒塌機率和晃動,目標是希望制震器會先發揮功能,不致損及主結構體本身,並增加居住的舒適度和安全性。制震器種類分為以下兩種:
制震器怎麼裝才有效果?並不是有安裝就好,無論採用何種制震建材,制震器都必須裝設至少一半以上的樓層且四面都要裝,才能產生制震效果,否則只是虛設裝置。國外通常都是SC和SRC才有做制震規劃,台灣有不少RC結構裝制震器其實效果不大,RC結構主要是利用建物的剛性來抵抗地震,地震來時劇烈搖晃水泥龜裂影響結構後,制震器才會開始發揮作用,跟一般人以為制震器會先緩衝的觀念大相逕庭。
免震又稱隔震,像夾心餅乾在建築的基礎層或低樓層,會有整層特殊橡膠做的免震墊,用來減緩晃動,讓結構體承受的震波更小。效果相較於制震能減緩的震波動能更多,號稱能抵銷60%以上的震波,但技術更困難且造價高。
台灣位於地震帶,因此耐震程度足不足夠也是大家關注的重點之一,所有構造都有一定的耐震性,台灣建築在921之後最少都能抵抗5級地震,其中關鍵還是在於「良好的結構設計」與「施工品質」。最常見的倒塌原因在於施工時偷工減料以及不良的結構設計,而這些問題可以藉由嚴格的品管來控制。
RC、SC、SRC建築結構差異
制震宅就是在房子結構裡加入制震器,降低建物搖動與變形並減少倒塌機率,需裝設至少一半以上的樓層且四面都裝才能產生制震效果,RC結構裝制震器效果不大。免震又稱隔震,會有整層特殊橡膠做的免震墊夾在建築基礎層或低樓層,減震效果較佳但技術困難且造價高昂。
不管什麼結構,都有一定的耐震性,其中最重要的是「良好的結構設計」與「施工品質」,有沒有按照設計嚴謹的施工,是建物安全的關鍵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