買預售屋時,大家都會遇到一個困惑:權狀坪數和室內坪數到底有什麼差別?廣告上標的坪數為什麼看起來這麼大,實際使用的空間卻不如預期?

這篇文章要用最簡單的方式幫你搞懂「權狀坪數 vs. 室內坪數」這兩個數字,今天幫助你買到最適合自己的房子!
(有人也會用虛坪制與實坪制來說明,但我們還是使用正規用語唷)

 

權狀坪數 vs. 室內坪數到底是什麼?
當我們在購買預售屋時,常會看到「權狀坪數」和「室內坪數」這兩個關鍵詞,但這兩者究竟有什麼差別?簡單來說,權狀坪數是整個不動產的總面積,它不只包含你的室內空間,還包括許多其他部分。

這些部分通常包括:

  • 主建物:也就是你實際居住的空間,包含臥室、客廳、廚房等室內空間。
  • 陽台:有些建案會將陽台面積納入權狀坪數,而有些則會把陽台單獨計算在外。
  • 共有部分:這指的是全體住戶共同享有的空間與設施,比如走廊、樓梯間、電梯廳等。
  • 公共設施:像是健身房、游泳池、兒童遊戲區、會議室等,這些設施的面積也會計入你的權狀坪數。
  • 停車位:如果購屋附帶了停車位,停車空間也會計算在權狀坪數中。

     

因此,當你看到房屋的權狀坪數時,並不等於你真正可以居住的室內坪數。這裡面包含了你與其他住戶共同擁有的「公設」部分,還有主建物以外的其他空間。這就是為什麼了解「室內坪數」更能幫助你掌握實際的生活空間。

 

★ 權狀坪數雖然看起來大(也誘人),但它不完全等於你生活中能用的實際空間!

 

「權狀坪數」裡藏了什麼?小心別被數字迷惑!
很多廣告強調的「權狀坪數」看起來很吸引人,數字大又讓人覺得划算,但其實裡面包含了很多你無法直接使用的空間。

例如:

  • 公共設施比:大樓裡的健身房、大廳、會議室,這些空間都屬於公設範疇,它們的坪數被分攤到每戶的權狀坪數裡。如果大樓的公設比例高,實際的室內空間就會被壓縮很多。
  • 停車位:有些房子會把停車位的坪數算進權狀坪數裡,如果你沒有車,或根本不需要車位,這個部分的坪數對你來說就完全沒用唷!
     

★ 近幾年的預售屋公設比大概落在 30% ~ 35% 間,購屋前要問清楚房子的「公共設施比」是多少,你才知道自己能實際使用的空間唷!
 

 

「室內坪數」才是你的真實生活空間
真正跟你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,是「室內坪數」。包含你每天要走動、擺家具、享受生活的地方,因此,買預售屋時,更應該關注室內坪數而不是權狀坪數。

  • 室內坪數的構成:它包含了你的臥室、客廳、廚房、陽台等等。不過有些陽台可能沒有算進室內坪數,這個部分要特別注意。
  • 實際使用空間的差異:兩間房子權狀坪數一樣,但公設比高的房子,實際可用的室內坪數就會少很多。這直接影響你住起來的感覺,尤其當室內空間被壓縮時,家具擺放和動線規劃就更困難。

 

★ 新手常見小迷思:公設多,就等於浪費空間?
有些人可能會擔心,公共設施佔用了太多權狀坪數,導致室內空間減少,但這並不代表浪費。事實上,這取決於你對生活方式的需求。如果你是喜歡享受公共設施如會所、健身房的住戶,這些公設不僅是物業價值的延伸,更是提升生活便利性的重要資源喔!
 

好的買 Takeaway
在買預售屋時,權狀坪數和室內坪數的差異直接影響你最終的居住感受。

  • 權狀坪數 包含了許多你無法實際使用的公共空間,廣告數字看似吸引人,但實際生活空間可能會讓你失望。
  • 室內坪數 才是真正決定你生活品質的關鍵指標,這裡才是你擺放家具、行走動線、生活的真正空間。

 

購屋時,謹記三步驟:

  1. 不被廣告數字迷惑:廣告上標的大坪數往往包含了公共設施與停車位,並非全是可用空間。
  2. 仔細比較公設比:公共設施越多,你能用的室內坪數越少。選擇適合生活需求的公設比例,才能買到你想要的空間。
  3. 關注實際可使用的坪數:問清楚實際的室內坪數,確保你知道自己將擁有多少生活空間,而不是被權狀坪數迷惑。

搞懂這些數字,才能買到真正符合你需求的房子,讓買房不再是場冒險!